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-《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琪官的真实真份

    在大多的《红楼梦》版本中,琪官的身份只是忠顺府的一个家班戏子,然而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列宁格勒藏本中,却有不同解释,见于第三十三回《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》:

    那长史官便冷笑道:“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,名叫棋官,那原是奉旨由内园赐出。只从出来,好好在府里住了不上半年(他本作“一向好好的在府里”),如今三日五日不见了。各处去找,又摸不着他的道路,因此各处访察。这一城内,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,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。下官辈等听了,尊府不比别家,可以擅入索取,因此启明王爷。王爷亦云:‘若是别的戏子,一百个也罢了;只是这琪官乃奉旨所赐,不便转赠令郎。若令郎十分爱慕,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,岂不两便!若大人不题奏时,还得转达令郎(此一段为别本所无),只是这棋官随机应答,谨慎老诚,甚合我老人家的心,竟断断少不得此人。’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,请将琪官放回,一则可免王爷负罪之恩(别本作“可慰王爷谆谆奉恳”),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。”

    琪官的身份竟然是宫里的御用名优,是上赐之人。而忠顺府拿人亦是口口声声借着“奉旨所赐”唬人,又用“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”将贾政逼入死角,情形相当险恶。

    同时,也可见旧时戏子地位之卑贱。蒋玉菡色艺双绝,名动京城,却只是忠顺府的一个内宠,可以当作礼物一样随意转赠的;但就是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,宝玉却待之以诚,真心交朋友,并说:“我就为这些人死了,也是情愿的。”也正因如此,将来宝玉沦落之时,琪官才会与袭人一同供养二宝,有始有终。

    但是这样重要的一段文字,却在大多版本中被删去了,为什么呢?

    我猜,是因为这一段故事暗喻的痕迹太重,作者三思之下,为了谨慎起见,遂作删减,这同将林红玉改名小红一样,都是不肯太做直笔、追求曲折含蓄之效的缘故。

    那么,这段文字、或者说琪官的身份隐喻的意义何在呢?

    琪官的大名叫作蒋玉菡,又作“函”,谐音“将玉含”。谁都知道宝玉是衔玉而生的,而琪官亦名“将玉含”,岂不成了宝玉的替身么?

    菡即“菡萏”之意,即荷花,又称芙蕖。黛玉占花名之时抽中的乃是一枝芙蓉,而玉菡将来所娶的袭人,又与黛玉同一天生日——难道仅仅是巧合吗?又或者,此时的琪官男代女身,暗示了黛玉的身份?

    书中凡是名中带玉的,都必有深意。所以琪官的故事,直接影射了宝黛爱情的大结局。

    琪官乃是皇上赐与忠顺王的,而宝玉私与交结,遂使忠顺府登门问罪,导致了一场大承笞挞”的戏目,而贾政更说出“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,你们才不劝不成!”这样的狠话来。

    弑君杀父,何其重罪!一个不务正业、不问仕宦的宝玉,如何竟会与君父相逆呢?

    有些红学家猜测宝玉的罪名是因为写了《姽婳词》,诗中有批判之意。然而这诗是贾政命他写的,众清客都在旁边听着,果然有逆君之辞,他们又何以不加阻止,反而齐声赞扬呢?那贾政素向最小心的,他会听不出来吗?

    又有人说宝玉因为结交柳湘莲这些反抗朝廷的义士,所以招致抄家大罪。然而书中从未涉及政治,更不曾写出柳湘莲有什么抗清义举,后文又如何会写出宝玉因为反清而入罪呢?便不从情理论,只从曹雪芹的写作手法而言,这种推论也是不成立的。因为本书大旨谈情,不涉朝政,而且也没有设定具体朝代,又怎么可能去塑造一群反清复明的义军呢?

    所以,宝玉如果犯了大错,也只能是情祸。就像他向黛玉说的:“我便为这些人死了,也是情愿的。”说这话时,“这些人”指的是琪官,是金钏儿;而将来有一天真正大祸来临,“这些人”,则只能是黛玉,因为黛玉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人,也只有黛玉才能使他闯下弥天大罪来。

    宝玉当然不会真的去“弑君杀父”,那么他又会为黛玉犯下什么罪过呢?又为什么会犯罪呢?

    答案仍要从琪官的故事里找。

    贾政说过:“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,你是何等草芥,无故引逗他出来,如今祸及于我。”

    ——此时宝玉因同忠顺府争夺琪官而殃及贾政,他日则又是同谁争夺黛玉而祸连贾府呢?
    第(1/3)页